當人們逃離東京我們來瞭

2011年3月14日凌晨1點,本報記者團隊在東京街頭。 本報記者 左慶 攝 2011年3月14日15點,喬顯佳在東京街頭采訪。 本報記者 左慶 攝 2011年3月14日17點,董釗和劉紅傑在世界最繁忙的東京地鐵采訪到罕見的瞭無人跡的情形。 本報記者 左慶 攝 2011年3月14日夜,記者們邊啃面包邊發稿。

本報記者 左慶 攝 ◤2011年3月14日,攝影記者左慶啃著面包往回傳照片。

本報記者 劉紅傑

2011年3月11日,一場9.0級大地震突襲日本東北部,地震引發的高逾20米的海嘯席卷日本東海岸。震後不到48小時,齊魯晚報6名特派記者組成的報道團隊抵達東京,我是成員之一。
從簽證到成行
不過四五個小時
日本大地震發生後第一時間,齊魯晚報啟動瞭重大突發事件報道應急預案,總編輯藍海親自調度,相關采編部門緊急動員起來,聯系簽證,選派記者,籌措物資,確定航班,聯系在日本的華人以及到瞭日本以後的接待、翻譯、住宿等細節,編輯部緊張有序,大傢各司其職。
這一切我都不知道,13日上午,我正在梅地亞參加全國兩會的新聞發佈會,突然接到指令,“立刻回賓館,收拾行李,趕赴日本大使館,報社已經派人帶著你的護照在那裡等候。”
魯超國、喬顯佳、董釗、左慶、劉爽,接到采訪任務時,有的正在傢裡陪護臥病在床的老人,有的正在泰安采訪,但無論身在何處,都在最短時間內趕到瞭北京。由於提前進行瞭協調,本來下午2點上班的日本大使館,提前到中午11點開門,並優先給齊魯晚報記者辦理赴日簽證。12點剛過,6人的簽證全部辦完。兩輛車,飛速沖向首都國際機場。
從簽證到成行,不過四五個小時,齊魯晚報速度開啟瞭齊魯晚報首次派記者團隊報道國際重大突發事件的新篇章。
3月13日,夜幕拉開,我們6人到達東京成田機場,距此二百公裡之外的福島,三個關鍵詞牽動世界:地震、海嘯、核泄漏。東京餘震不斷,我們住在酒店裡就像在船上一樣,經常搖晃。我們6人睡不著,半夜聚在一起商量采訪任務,安排第二天的行程。
看見事件之內
找到瞭“新聞富礦”
14日一早,我們6人打算動身去宮城、巖手,這時,福島核電站機組爆炸的消息傳來,已經定好的在東京的車輛、司機、翻譯都拒絕前往。
無奈,我和董釗、左慶先在東京采訪,其他三人四處打電話找人找車。采訪結束,所有人都加入找人找車的行列,這一天,我們打的電話不下500個。
15日,福島核電站幾個機組又相繼爆炸,持續的北風將福島核電站的放射性物質刮往東京。市民情緒原本相對穩定的東京開始有瞭明顯的變化:大街上,行人稀少,戴白口罩出行的市民驟然增多;由於限電,地鐵開始停運;超市裡買不到餅幹、方便面、礦泉水;青年人舉著牌子走上街頭,號召日本人少生孩子減少基因突變的影響……
我們忽然意識到,我們“看見事件之內”的時候到瞭。逃離東京的人們、世界上最繁忙的東京地鐵站內行人稀少、寺廟裡祈禱的人們、堵成粥樣的東京成田機場……東京社會的各個層面,都反映出地震背後的故事。我們找到瞭“新聞富礦”。
鑒於福島第一核電站2號、4號反應堆頻頻告急,後方要求一線記者退守廣島、大阪。因為核輻射漸成焦點的時候,廣島備受關註;而大批人撤離東京時,大阪是最大的信息集散地之一。
在日本,我們語言不通,地情不熟,但我們跳出瞭思維定式,從美國撤離看日美關系、從廣島看核影響、從中國救援看兩國民眾心態,冒著連續不斷的餘震和核輻射的危險,每天吃兩個面包、睡四五個小時,8天時間采寫出50餘篇合計數萬字的稿件,發回數百張圖片,被網絡和其他媒體廣泛轉載。
回國後的聚會上,每一個人都淚流滿面。作為一名記者,“我在現場”,永遠是第一追求,這種追求不因環境的險惡而改變。作為一份報紙,齊魯晚報要“做主流大報,樹百年品牌”,就要在重大突發事件中發出自己的聲音。
就像總編輯藍海在總結這次報道時說的那樣:“影響力的突破要靠突破有影響力的事件。這一步,邁還是不邁,不僅是一次報道的問題。”每逢大事看晚報,齊魯晚報一直在奔跑,從未止步。

靜電排油煙機靜電機保養>靜電除油機
3052CA6B243539FB
arrow
arrow

    pvj791zx55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